半岛·体育上月底,贝泰妮发布《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决议公告》,宣布经审议,公司董事会同意聘请吴小静为公司副总经理,任期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公司第二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之日止。根据吴小静简历,其自2008年7月至2015年6月担任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总监职务。此后,吴小静又先后在上海斯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美股份、广州淘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任职。总的来看,“电商”几乎贯穿了吴小静整个职业生涯。

同时,欧莱雅不仅成为吴小静任职时间最久的企业,也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符号。
不止贝泰妮,随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国货美妆企业高管架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人才大战一触即发。
01 挖人国际集团,“人才大战”来了
从近些年的国货美妆高管变动中不难看出,“挖人”欧莱雅、宝洁等国际美妆集团成为一大趋势,宝洁在业界更是有着“黄埔军校”之称。
具体来看,去年接棒潘秋生为上海家化CEO兼总经理的林小海于1995年至2016年服务于宝洁,负责口腔护理及母婴护理品类、大客户团队、渠道管理、电商团队、市场策划等领域,并于2014年至2016年担任宝洁公司大中华区营销总裁。
2024年,科蒂中国前总经理陈旻就任上海家化美妆事业部总经理,此前,陈旻还曾担任欧莱雅中国高档化妆品部零售总经理、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兼活性健康化妆品部总经理等职务。
去年年底加入珀莱雅担任首席科学官一职的黄虎,曾在宝洁工作了27年,担任过宝洁美国总部全球首席科学家,其不仅是宝洁殿堂级科学家,也是全球日化行业少有的顶级复合型专家和权威人士。
同年3月,曾在宝洁担任首席科学家的陈明华加入欧诗漫,担任欧诗漫研发创新中心产品技术开发部首席科学家一职。
2023年,在雅诗兰黛工作了17年,曾担任雅诗兰黛集团亚太研发中心研发副总裁的承静加入逸仙电商担任首席科学官一职。彼时,逸仙电商创始人黄锦峰表示,“未来承静将与逸仙电商一起,继续专注于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这是逸仙电商未来增长和产品差异化的核心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黄锦峰亦曾在宝洁市场研究部CMK任职。
02 研发之战提速
从种种人员流动来看,这些被“争夺”的大厂人才中,有关研发的人才占了大半。
在中国美妆市场日益内卷,消费者日趋理性的背景下,“重营销、轻研发”已然不适用,产品力成为品牌站稳脚跟的核心竞争力。相应地,各美妆企业也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码研发投入。
从国内头部美妆企业的财报中来看,研发投入同比增长日益成为一大趋势。据上海证券研究所统计,2019至2021年,国内头部10家美妆上市公司总研发投入分别为7.03亿、8.12亿和11.62亿。2023年,大部分国内头部美妆企业均加大了对研发的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增速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华熙生物的研发费用达4.46亿元,成为领跑者。而在2024年各家发布的季报、半年报中,“重研发”趋势仍在延续,如2024年上半年,上美股份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4%;2024年前三季度,华熙生物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2.99%至3.13亿元,研发费用率增长至8.08%,超过国际一线水平。
在各美妆企业对研发需求日益走高的情况下,对研发顶尖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强。而由于国内外美妆市场特性、发展节奏、底蕴的不同,目前研发端的高端人才往往仍来自于欧莱雅、宝洁、雅诗兰黛这类国际美妆集团。而对于这些高端人才而言,“回归”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掘职业生涯的更多潜能,去推动中国美妆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国货美妆企业之间互“挖”研发人才也更加频繁,去年,前珀莱雅首席研发官蒋丽刚加入百雀羚;原上美股份CTO兼全球首席科学家黄虎加入珀莱雅担任珀莱雅首席科学官;今年年初,时垠集团首席科研官孙培文加入珀莱雅……
此外,除了人才端的竞争,国货美妆企业也通过自主研发新原料、建设研发中心等手段完善研发体系,进一步赋能竞争壁垒。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化妆品行业的纵深发展,美妆企业之间趋向多维度竞争,内卷不断加剧。而这,也推动了中国化妆品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